男生和女生上床搞黄app-史莱姆ドラえもんのエv5.16 - 手机..._世界周刊丨变局2023
最佳回答
“男生和女生上床搞黄app-史莱姆ドラえもんのエv5.16 - 手机..._”男生和女生上床搞黄app-史莱姆ドラえもんのエv5.16 - 手机..._世界周刊丨变局2023
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言,“一切皆流,男生和女生上床搞黄app-史莱姆ドラえもんのエv5.16 - 手机..._无物常驻”。在过去的2023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
大变局席卷世界每个角落,让人们有时甚至会去怀疑这一切的真实性。美国韦氏词典就将“authentic(真实)”一词选定为2023年的年度词汇。
韦氏词典特约编辑索科洛夫斯基表示:“2023年是‘真实性遭遇危机’的一年。正因一些事物越来越令人怀疑,对真实的渴望也就越来越强烈。”
在半岛电视台看来,2023年,美国人最为怀疑也许是他们的政治制度。《纽约客》杂志直接用“否决的一年”来概括了2023年的美国。从议长难产、国会瘫痪到美国前总统遭到重罪指控。这一系列事件,让2023年的美国处于持续不断的“大变动”中。
从众议员到党鞭、从多数党领袖到美国第55任议长,从政17年来一直顺风顺水的麦卡锡却在2023年骤然跌落神坛。美国各大媒体都将这场“议长风波”评价为2023年美国最夺人眼球的政治大戏。
2023年10月3日,麦卡锡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被罢免的议长。
而早前美国媒体曾对麦卡锡寄予厚望,称其可能是国会内最能凝聚共和党的政客。“左右逢源,伺机而动”一直是麦卡锡在美国政坛的求生之道。
国会山骚乱后,麦卡锡表面上支持特朗普,直到其与特朗普的通话录音被曝光。
2022年中期选举期间,麦卡锡低调背书了大批共和党温和派,但当这些温和派在与极右翼政客的对阵中败北后,麦卡锡第一时间邀请来了极右翼众议员、有着“女特朗普”外号的玛乔丽·泰勒·格林为其站台。
2023年1月,在14轮议长投票无果后,麦卡锡与“极右翼党团”达成“秘密协议”("secretaddendum"),同意将触发罢免议长的门槛降低至一名众议员,亲手给自己埋下“定时炸弹”。
美国政治学者弗朗西斯·福山直言,2023年,美式民主的权力分割与制衡正在变异成为一种“否决政治”,导致国会接近“失能”。
数据显示,美国第118届国会在2023年颁布的立法数量不足100份,创下历届国会的最低效纪录。而从长期看,美国国会已连续26年没能如期通过下一财年的预算。
在2024年的预算案中,民主党人希望一并通过包含援助乌克兰和以色列的价值1060亿美元拨款法案,而共和党人则希望在降低支出门槛又不增税的前提下,将更多钱花在打击非法移民上。
英国《卫报》注意到,在美国建国的前200年里,类似政府关门的事件从未发生。而近几十年来,“关门”闹剧却反复上演。美国成了全球唯一一个可以因预算问题而“关门”的国家。
如果说“议长风波”和“关门危机”显露出的是美国“无底线”的政治撕裂,2023年美国出现的“大罢工潮”折射出的则是美国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
据康奈尔大学的相关统计,2023年,共有约11.9万人参与到了罢工活动中。
这样的罢工潮与2023年白宫力推的“拜登经济学”背道而驰。
2022年前两个季度美国gdp出现连续下滑,经济呈现技术性衰退。美联储紧急开启40年最强势的一轮暴力加息。然而,这也引发了2023年美国的银行业危机。
高利率让银行手中的大量债券价值大幅缩水,而像硅谷银行这样客户群单一、抗风险能力差又缺乏政府监管的小银行直接成了“炮灰”。
与糟糕的“拜登经济学”相比,2023年的“霉霉经济学”颇具有反讽的意味。2023年,已经出道十几年的美国歌手泰勒·斯威夫特突然火了。
她在美国举办的52场巡演,总计拉动至少50亿美元的消费。这一数字超过50个国家的gdp总和,被哈佛大学称为“斯威夫特现象”。
究其原因,人们早已厌倦了政治舞台上的拙劣表演。在《每日邮报》看来,斯威夫特具有“万金油”体质,几乎所有的“政治正确”派别都挑不出毛病。
然而,凭借才华受到两党粉丝“难得的一致”认可的场景可谓凤毛麟角。
面对昔日同僚的公开叫板,特朗普却不以为然。
截至12月,在四轮共和党电视辩论一面儿没露的特朗普党民调却遥遥领先。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甚至宣布:“美国大选已提前进入决赛圈。”
然而,在《华盛顿邮报》看来,一系列重罪指控让特朗普的重返白宫计划并不容易。
2023年,特朗普成为美国234年历史上首位被正式起诉的美国前总统。
在华盛顿特区,特朗普因试图推翻2020年大选面临4项重罪指控。
在佐治亚州,特朗普因干扰该州选举面临13项重罪指控。
在纽约,特朗普因向艳星支付封口费面临34项重罪指控。
在佛州,特朗普因离开白宫后私扣机密文件面临40项重罪指控。
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总统赦免就是福特总统赦免了尼克松政府在水门事件中犯下的罪行。奥巴马曾使用赦免权,为涉嫌将美国政府的机密文件外泄给维基解密网站的切尔西·曼宁减刑;克林顿甚至动用赦免权为其贩毒的弟弟免去了牢狱之灾。
许多专家警告,近年来,总统赦免权越来越多地被用于政治利益。
那么,特朗普能自己赦免自己吗?也许只有美国最高法院才能给出这一问题的答案。
目前,负责“特朗普干涉联邦选举案”的美国司法部特别检察官杰克·史密斯已向最高法院紧急申请,要求最高法院快速裁定特朗普是否在眼下的诉讼中可以动用这一权力。
如果最高法院的裁决结果不能在3月4日、也就是特朗普的首场审讯(2020年总统选举案)前做出,特朗普就必须接受审判。而判决的结果无疑将给2024年的总统大选带来极大的变数。
再来看看特朗普的老对手拜登,《时代周刊》总结说,拜登在2023年过得着实辛苦。
81岁的拜登在这一年完成了两趟高危旅行。一次是搭乘红眼列车赶赴基辅会见泽连斯基,另一次是飞往中东声援以色列。
据美国国会研究服务部的数据统计,从俄乌冲突爆发起到2023年年末,美国总计为乌克兰提供了约768亿美元,其中466亿是军事援助款。而以色列更是全世界获得美国军事援助最多的国家。从1946年至2023年,美国总计为以色列提供了约2600亿美元的援助,其中绝大部分是军事援助。
不过,为很多人所不知的是,美国高昂的投资背后有一项附加条件,那就是,钱必须花在美国。
而在2023年,拜登却发现,在一番“拱火递刀后”,反而好像“砸了自己的脚”。
据《纽约时报》联合锡耶纳民意调查机构12月末公布的调查结果,拜登的支持率跌至37%,创下历史新低。仅33%的受访者支持拜登处理本轮巴以冲突的方式。
如果说过去一年,全球面临众多危机,那么apec峰会期间,中美两国元首的会面,则向世界传递出和平与稳定的信号。
从2023年6月开始,中美逐渐开启频繁互动模式。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国会参议院多数党领袖舒莫、财政部长耶伦、商务部长雷蒙多以及苹果公司ceo库克、特斯拉ceo马斯克和微软前董事长比尔·盖茨等美国政商界人士接连访华。
就在8月访华前,雷蒙多刚刚给华为放了狠话:若继续投资高科技领域,将面临更加严厉的制裁。
对此,中方企业进行了巧妙的回应。
在雷蒙多访问期间,华为突然开放新款手机的预售。
在彭博社看来,中国自主研发制造的芯片,让那些期待中国芯片永远落后美国10年的人大跌眼镜。
在历年来美国众多的高层来华人士中,如果说有谁与中国打交道时间最长、对中国最为了解,那无疑是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2023年恰巧处于基辛格百岁生日和访华超百次的“双百”节点。
令人难过的是,三个多月后,这位充满智慧的百岁老人走完了他的风雨人生,但他的话仍给当今世界留下启迪。
当世界处于大变局中,人们可能感受到渐变或转变,也可能惊讶于突变与裂变。
2017年,美国经济学家米歇尔·渥克一本同名畅销书使得“灰犀牛”一词入选当年“十大新词语”。而在2023年,用这个词来形容俄乌冲突,尤为合适。这场在对峙中呈现长期化的冲突看似陷入胶着与僵持,却可能是一头蕴藏极大危机的“灰犀牛”。
在这场实质是大国间明争暗斗的复合博弈中,彼此关系因受力而弯曲、由变形而裂变,一个“裂”字就可以点破2023年的诸多“变局”:俄乌这对曾经的斯拉夫兄弟已经决裂,横跨大西洋的欧美关系日渐撕裂,乌克兰与西方的关系也因“疲劳”而出现裂纹……
“裂变”之际,对国际局势产生深刻影响的重大因素复合叠加,或许在非线性突变中爆发出极大能量。而这,也正是站在历史十字路口的俄欧政治家们想要竭力把握的。
芬兰罗瓦涅米小镇,以“圣诞老人”的故乡闻名。
不光是孩子,祈祷战争结束是多数乌克兰人的圣诞愿望。
但在12月25日当天,俄乌冲突仍在继续;战场上传来的,更是乌方丢城失地的消息。
尽管军事受挫,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讲话暗含深意。
这是乌克兰一个多世纪以来首次按西方时间在12月25日过圣诞节。
“两周时差”的抹平,似乎让乌克兰找到一点“回归西方”的感觉,但无法抹去的是一年来在加入欧盟与北约问题上的挫败感。
2月20日,俄乌冲突爆发1周年前夕,美国总统拜登出现在基辅,带来5亿美元军援礼包。
2022年秋冬,乌军在战场上反击得手,让美欧对击败俄军充满信心,喊出了2023年“春季大反攻”的口号并加强援乌力度。
6月初,乌军经过长期筹备后在多个地点对俄军发起进攻,试图快速突破俄军防线,切断通向克里米亚的陆路。在7月北约峰会前拿下扎波罗热州首府。
但理想与现实差距巨大。俄军坚固的“苏维洛金防线”让乌克兰进攻受挫,被迫转入防御。
俄乌冲突已陷入僵局,乌军不会再有“深刻而漂亮的突破”。乌军最高指挥官扎卢日内在英国《经济学人》上说出了大实话。
此时国际大势早已不同于年初:西方援乌进入疲劳期。战场上,俄军挫败乌军大反攻,更让泽连斯基与乌军高层矛盾公开化;外交上,巴以冲突升级让国际舆论注意力转向中东;而美国600亿美元援乌新拨款又在党争中被否决。
12月6日,阿联酋,特技飞行表演队在总统府的上空画出俄罗斯国旗,总统穆罕默德亲自到机场迎接普京。一天之内,普京闪电般地访问了阿联酋和沙特,沙特用最高规格的骑兵护送他前往皇宫。7日,普京又在莫斯科迎接伊朗总统莱希。
在过去一年,美欧想方设法孤立俄,结果发现普京的朋友似乎越来越多,反倒是美国因支持以色列让自己变成了被孤立的一方。
12月19日,在匆忙举行的年终新闻发布会上,泽连斯基除了相信美国外似乎别无选择。
而几乎与此同时,普京在年度记者会上则显得自信满满。
事实上,“大反攻”陷入僵局已是不争现实,但美欧却似乎不愿承认。而在整个欧洲政坛,似乎只有匈牙利总理欧尔班一个人喊破了“国王的新衣”!
12月18日,布达佩斯,欧尔班会见了来访的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并送了一匹黑色骏马。
收下欧尔班礼物的埃尔多安回赠了一辆土耳其产电动汽车togg。
这已是埃尔多安年内第二次访匈,而在双方走近的原因中,多少也有匈牙利与土耳其分别是阻挡乌克兰加入欧盟和瑞典加入北约的“特立独行者”有关。
美国政治新闻网站“politico”近日披露,由于欧尔班在10月欧盟峰会上否决了对乌援助计划,因此在12月欧盟峰会上,德国总理用了约欧尔班“到房间外面喝杯咖啡”的“政治假动作”,欧盟其余26个成员才得以“一致同意”开启乌克兰入盟谈判。
一年来,欧洲不仅一直被俄乌冲突牵绊,其自身也站在了全球经济政治秩序的十字路口。
因对俄制裁切断了廉价的能源供应,欧洲经济遭受打击,新旧问题不断涌现。
“欧洲在过去一年里变弱了!”欧尔班在一次闭门会议中曾无奈地这样表示。
马克龙声称欧盟不能被欧尔班“裹挟”,实际上对继承了戴高乐主义的他而言,更担心的是欧洲被美国控制。
6月27日,17岁少年纳赫勒之死,引发法国整整一周的街头骚乱,并蔓延到比利时和瑞士。被视为欧洲最传统盟友的美国在此期间的添油加柴做法,让很多欧洲人感到失望。媒体认为,这是有人利用暴力活动给马克龙制造麻烦,毕竟就在骚乱前一天,马克龙接受专访时再提欧洲战略自主。
事实上,2023年以来,马克龙已多次重提法德轴心领导欧洲寻求独立自主。
1月,借与德国总理朔尔茨共同出席法德走向和解的《爱丽舍条约》60周年纪念活动之机,马克龙将双方关系描绘成“一个胸膛里的两个灵魂”。
对此朔尔茨也予以积极回应。
然而,被迫在美俄间站队、欧洲内部人心不齐等现实环境,让马克龙的声音显得微弱。
而在俄乌的冲突背景下,感受到威胁的东欧国家更是将安全放在了欧洲自主之上。
“相比战略自主,欧盟应该与美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波兰总理莫拉维茨基
就算是马克龙自己,又何尝不在“战略自主”与“依靠美国应对俄罗斯”之间矛盾徬徨呢!
12月15日,在布鲁塞尔记者会上,针对前一天普京在年度记者会上称愿意继续与他接触,马克龙的回答十分微妙。
变局2023·历史中的“重复”与“不变”
哲学家黑格尔曾断言:“人类不会从历史中得到教训,只会不停地重复历史。”
如果翻开过去一年的日历,你会发现2023年有很多纪念日。耐人寻味的是,它们往往又和今天的局势有某些相似之处。比如2023年是马丁·路德·金发表《我有一个梦想》演说60周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50年、肯尼迪遇刺60周年、《奥斯陆协议》签订30周年,以及伊拉克战争爆发20周年。
当马丁·路德·金梦想那条横跨美国的种族隔离分界线,也就是从佐治亚州到密西西比州的南北分界线终将消亡的时候,是否想到,在60年后的今天,西方国家的种族歧视仍然存在。就像古代中东地区的“巴别塔寓言”一样,2023年,在一些地区,不同价值观剧烈碰撞,导致沟通困难。积蓄已久的各种矛盾甚至会突然激化,形成热点。
不过,就在过去一年中,全球仍然存在着一股难以抗拒的新兴力量,试图打破“巴别塔魔咒”,推动世界走向现代化,建设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就在当天,加沙汗尤尼斯纳赛尔医院度过了血腥的一夜。加沙地带卫生部公布消息称,在过去24小时,又有201人在以军的空袭中丧生。
此前的12月22日,联合国安理会刚通过巴以问题有关人道主义援助的2720号决议。美国代表在投赞成票时先举手,但被身后的人强行压住。这戏剧性的一幕似乎说明,美国正面临极大压力。
世界究竟该以美国为中心,还是该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全球治理机制为中心,不言自明。这不禁让人回想起6年前,同样在巴以问题投票时,美国的尴尬场面。
6年后,曾亲身经历过“辱美”的黑莉,已成为美国共和党总统竞选人。
她承认,在美国急于脱身又想保留影响力的中东,“并非以色列仰赖美国,而是美国更倚重以色列”,这进一步体现出美国的孤立。
2023年10月18日,当巴以新一轮冲突激化时,拜登紧急访问以色列。
刚下飞机就对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熊抱”,被肢体语言专家解读为“警告以色列不要摆脱美国控制”。
中东,在美国战略思想家布热津斯基眼中,一直是“大棋局”战略的关键落子点。而美国中东战略的核心就是要维护“美国的首要地位”。与此同时,“遏制伊朗”也成为美国的长期战略。
时光回溯到30年前的1993年9月13日,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在白宫南草坪签署《奥斯陆协议》现场,表现得像是“骄傲的父母”。
一场海湾战争,使美国强行在中东建立了“一超独大”的所谓“世界新秩序”,也成为巴以冲突的“关键调停者”。美军基地、以色列、逊尼派盟友,成为美国在中东霸权的三大支柱。“石油美元”则成为维系各方利益“粘合剂”。
然而,30年后的2023年,世界百年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由“单极推动”转变为“多极推动”。美国在中东的“三大支柱”摇摇欲坠,“美元”的霸权地位也“缩了水”。
2023年10月7日6时起,被以色列称为“铁墙”的隔离墙不到一小时就被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的“阿克萨洪水”行动突破。
哈马斯突袭以色列境内军民目标,导致以方约1200人丧生,另把200多人挟持至加沙地带。
以色列政府宣布进入战争状态,对加沙地带发起大规模军事行动。
12月1日,美国《华盛顿邮报》披露,以色列情报部门早在1年多以前,就得到了一份据称来自哈马斯的名为《耶利哥墙》的40页详细行动计划,但没和美国共享。
而该计划开篇第一句就是:“从大门而入震慑敌人。”
事实上,从2023年初开始,美以关系因美国干涉“以色列司法改革”急剧恶化。
内塔尼亚胡的国防部长班吉维尔直言:“以色列不是美国国旗上的一颗星”。美以从“特殊关系”变成“塑料情”,也使原先“秀团结”而被西方媒体刻意回避的各种矛盾暴露出来。“隔都”(ghetto),曾是500年前,威尼斯把犹太社区包围起来所创造的名词。之后,在西方语境中成为“贫民窟”的代名词。
而“山巅之城”,则是西方政治家口中象征西式“自由民主”的“理想圣地”。只不过,这两个古老词汇在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上,又有了新的意味。被隔离墙包围的加沙,成为“被围困之城”。约旦河西岸巴勒斯坦被占领土,则成为“被垂直和水平分开”的“隔离之城”。
一边是高处的“以色列山顶”和低处的“阿拉伯山谷”,另一边是连通以色列定居点的宽大马路和窄小的巴勒斯坦人通道。在约旦河西岸,以色列右翼议员公开给非法定居者发放武器,鼓动驱逐当地巴勒斯坦人。
如果说2023年10月7日的流血事件是新一轮巴以冲突的导火索。那么巴以之间早已存在的“破”与“围”之争,则成为贯穿全年的关键词。
这不是电子游戏,这是以军进攻加沙的真实画面。加沙,这个传说中流淌着“奶与蜜”的地方,在过去2个多月,流淌着“泪与血”。
2023年11月25日,在好不容易达成的“加沙停火”间隙,一位小女孩说出了自己的梦想。
杜尼亚没能实现自己的心愿。2023年12月17日,以军坦克的炮火击中了她所在的汗尤尼斯纳赛尔医院儿童病房。
杜尼亚身上浓缩了加沙孩子们的(亲身)体验:流离失所,被轰炸,成为孤儿,致残,最终被以色列军队杀害。
——巴勒斯坦儿童保护国际组织官员米兰达·克莱兰
类似的悲剧还在反复重演。
12月27日,加沙地带卫生部门表示,已有超过20900名巴勒斯坦平民被杀,其中三分之二是妇女和儿童。
与之对照的是,作为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唯一出路的“两国方案”,迟迟得不到落实。
2011年,西方国家挑动“阿拉伯之春”,叙利亚和伊朗成为美国孤立的目标。
作为调停人,美国承诺的“恢复1967年边界”不但看不到影子,反而试图通过2020年开始的“亚伯拉罕进程”,也就是推动中东盟友与以色列关系正常化,使“两国方案”搁浅。
12月22日,美国民调机构拉斯穆森报告统计,58%的被调查者担忧地认为,随着巴以冲突持续,美国可能在今后几年卷入“中东战争”。
2023年4月,美方扣押了装载伊朗原油的“苏伊士·拉詹”号油轮。
和伊朗颇有渊源的黎巴嫩真主党、哈马斯以及也门胡赛武装则成为一触即发的“爆裂点”。
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后,胡塞武装多次袭击红海及附近水域目标,并与美军“叫板”。
正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大变局下,巴以冲突的外溢效应已经悄然出现。
也正因为如此,2023年悄然迎来的“中东和解潮”,成为通过国际合作化解危机的宝贵力量,也成为当年最具“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2023年3月10日,在中国的斡旋下,沙特和伊朗同意恢复外交关系。
3月23日,沙特阿拉伯与叙利亚重新开放两国大使馆。
2023年5月,阿盟首脑峰会在沙特吉达召开,叙利亚回归阿盟。
7月,土耳其和埃及恢复大使级外交关系,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访问了沙特、卡塔尔和阿联酋三国,掀起“外交解冻”高潮。
长期以来,由于教派冲突,中东各国往往是一盘散沙。如今,促成和解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中国所倡导的“中东命运共同体建设”,以及全球安全倡议的成功实践。而随着中东最大的什叶派国家伊朗的“回归”,原先“中东大棋局”的棋盘落上了一枚能影响战局的“黑子”伊朗,原来美国依赖的“白子”以色列则陷入可能沦为“弃子”的尴尬。
2023年,随着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东升西降”的趋势明显。“中东和解潮”更带动了中东国家“向东行”和“向南看”的步伐。2023年7月,伊朗正式加入上海合作组织。
2023年8月,金砖国家宣布吸纳6个新成员国,其中包括沙特、埃及、伊朗、阿联酋4个中东国家。
“金砖机制”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机制”,也标志着全球治理模式发生重大改变,由过去的“西方治理”转向了“共同治理”,影响世界的国际力量由西方主导转向了共同主导。
回望即将过去的2023年,国际局势变乱交织,世界格局加速演变。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每一个普通人似乎也感受到了自己的生活正悄然发生着改变。
世界气象组织指出,2023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多项气候纪录被打破,气候变化已变成现实危机。与此同时,2023年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ai之年”。
2023年8月24日,日本政府不顾国内民众和国际社会的强烈质疑与反对,单方面强行启动福岛核事故污染水排海。虽然抗议声从未停止,但日本政府的排海行动依然在继续。截至目前,已有超过2.3万吨核污染水被排入太平洋。
12月18日,东电宣布,将于2024年2月下旬启动第四轮排海。
当日本将一己私利凌驾于全人类长远福祉之上,严重威胁全球海洋生态环境时,我们的地球环境也向人类发出了警告。
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发布报告称,2023年,全球气温达到10万年来的最高点,给人类健康造成了致命伤害。
2023年,气候变化已从挂在嘴边的口号变成了眼前的现实危机,气候行动刻不容缓。12月1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届缔约方大会(cop28)在阿联酋迪拜世博城闭幕。
2023年恰逢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10年来,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作为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展现出强大的生机和动能。截至11月,中国已与39个共建国家签署了48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文件,同30多个共建国家,开展了70多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共同建设了若干个低碳示范区。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助力可持续发展目标加快落实,这为数十亿民众以及我们共享的地球带来希望和进步。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
“被视为下一个重大技术变革的ai迎来了飞速发展,并在2023年被广泛讨论。”
——柯林斯词典
2023年,ai(人工智能)一词当选《柯林斯词典》年度词汇。
在经历了“从国王到流亡者再到国王”般戏剧性的“宫斗”之后,ai新锐巨头openai的ceo被《时代》杂志评选为2023年年度ceo。奥特曼表示,ai将会“举起整个世界”。
2023年被视为“大语言模型”之年,而openai的gpt-4更是震惊了世界。
这是谷歌位于伦敦的人工智能实验室。这些机器人并没有接受过球赛培训,只是被告知要得分,它们必须自己学习如何赢得比赛。
相比对未来的担忧,ai技术的滥用则早已是现实危机。11月,以色列国防军发表声明称,正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中使用一种名为“福音”的ai系统,来“快速生成目标”。
2023年5月,350名业内专家及高科技公司高管共同签署公开信,正式发出了有关“人工智能或导致人类灭绝”的风险警告。警告连连的背后,是监管的缺位。2023年,ai技术迎来了“强监管”时代。
11月1日,首届全球人工智能(ai)安全峰会上,28国联署关于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的宣言。
凌晨3时,美国加州克利夫兰国家森林出现火情。黑夜中,火势可能会蔓延成一场肆虐的野火。但alertcalifornia发现火情后,提醒了当地消防队,使消防队在45分钟内成功灭火。这款ai消防员入选《时代》周刊“2023年最佳发明”榜单。
2023年11月,谷歌与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最新报告显示,在2030年前,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有望减少5%至10%,相当于欧盟一年的总排放量。
2023年5月,刚果民主共和国因强降雨引发洪水和山体滑坡,导致至少400人死亡,数千人失踪。在当地民众看来,事先缺乏准确的天气预报是伤亡惨重的主要原因。而如今,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贫穷国家获得准确的天气预报将不再是难事。
时间的车轮缓缓转动,我们即将挥手告别这充满变局的2023年,迎接崭新的2024年。
人类自古就是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不论我们面临的是国际局势之变,时代之变还是科技之变,唯有同舟共济、团结协作,才能在变局中开辟全新的征程。
我们相信,明天会更好,新的一年会更好。